第二集,讓我想起一位高中數學老師---

思考派教主張耀元

學習是甚麼?現在的說法也許是學測,以前我們的說法是聯考。

從小學五年級開始,我就知道這一輩子我的數學絕對不會比老爸好,也清楚明白有興趣的是國文。因式分解很難嗎?從來沒感覺過,但是數學也從來不是讓我樂在其中的科目。直到我在補習班遇到了這個老師---張耀元。自稱數學不用一直算題目,是用思考的。

補習班在羅斯福路上的大樓裡。容納百人座位的教室,前5排盡是建中跟北一女的學生。不誇張,我曾經懷疑他們是整班帶過來補習。補習班的報名在開學一個月前開始排隊,就是這幾個班,滿了也沒辦法。建中北一女的學生,常常由父母代為排隊,劃位。沒辦法!那些人的家境應該都不錯,也很重視小孩的未來。常常看他們在教室外面跟老師或導師討論未來。

我的數學成績從來沒太漂亮。當然,跟國文比起來的話,更是遜到不行。從小學就沒聽懂過雞兔同籠的算法,可是說真的,有哪個老師會在乎妳聽不聽的懂。總是有進度的問題不是嗎?

這個老師很酷。推翻數學是要一直算題目的邏輯。是呀!就是沒那麼多時間算題目,才覺得數學很煩呀!尤其看不懂的時候,從哪裡開始算都一頭霧水。建中北一女的題庫中多得是題目,連大學生都不見得會的數學題目。世界上題目何其多,哪算得完呀?張耀元一開始就說:我不要你們算題目。把筆放著,我們用想的!酷!計算紙不用準備一疊耶!當然他有一些小口訣,教我們判斷不同的題型,該怎麼開始每一題數學,因此我們學的首先是判斷。其次才是計算能力或速度的問題。上他的課,很有參與感,也很輕鬆。從小到大,大概只有在他的數學課,可以要求重新講一次或是隔空跟他討論某一個步驟的疑問。因為他鼓勵大家發言,包括發問。印象中的上課,每個同學看到題目,都可以舉手提供解題的方法(就是那些小口訣),方法一旦確定,100多人開始比計算能力,於是整間教室的空氣中開始有學生不同答案的回應,最後他才會公佈正確的答案。甚至會提醒產生不同答案的錯誤是在哪一點。

大學之後,跟數學完全脫節。但是很高興的,我在高中遇到了他,擺脫了從小到大對數學的恐懼。甚至數學也帶給了我些許樂趣。

這位教主,一直想改革台灣的教育。曾經參選台北市議員跟立委。我這個學生曾經為了認同他的教育理念,投票給他。雖然明知道,他怎麼可能選上。但是,總算有人除了政治以外,看到了台灣的教育。

思考派數學,不知道現在還存不存在?如果還在的話,相信會有人像我一樣,重新接觸數學後,發現其中的樂趣。

學習不等於學測,戲中人物沈葦這樣說。也許他是受了日本漫畫「聖堂教父」的影響。(極力推薦這套漫畫,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),也許不過是劇作者藉此反諷台灣短視近利的現象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0) 人氣()